孤独之旅说课稿

时间:2024-02-17 20:25:32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孤独之旅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独之旅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孤独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梳理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3.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1.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本着启发性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案导读法——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点拨指导法——通过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展开想象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直观,充满趣味。

三、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找2-3名学生说一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经历。这时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切入,谈孤独的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在课堂开头创造一种利于教学的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明确活动任务

课件出示这节课的三个活动任务,并让学生读一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把任务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学习探究。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按照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概括的能力。

活动二:跳读,走进孤独之旅

让学生跳读课文,思考:1.从文中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借此领会主旨,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活动三: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1.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2.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3.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合作探究,激发阅读思维。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活动四:品读,欣赏景物描写

再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借

助多媒体导学手段,让学生一边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芦苇荡、鸭群、暴风雨),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下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使教学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活动五:拓展升华,感悟生活。

杜小康的成长给你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探究质疑

让学生说一说学完本文后还有没有什么疑难问题。

设计质疑这一环节的意图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学生能在学习的基础上生发出更深一层的问题,这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效果。

(五)课堂小结

我的课堂小结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 ……此处隐藏18643个字……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总结出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3)“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 。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通过速读课文,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

(3) 精读课文,重点分析

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文中这些精读段落,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读又分两步走,第一步精读集中描写环境的段子,例这是关于鸭群的两个句子,对鸭子的叫声的描写和鸭群对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刚离家的茫然恐惧的体现。“鸭的叫声”其实把杜小康带到了和学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是同学们的戏耍,吵闹,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应该是一个和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极不相称的放鸭活动,这是杜小康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是关于芦荡的描写,绿色的浪潮给人的压抑以及那种逃也逃不出的感觉就是杜小康在到达芦荡后的害怕与胆怯的反应。。渺远的芦苇荡静得有些怕人,这让一下子离开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触颇深,绿色带来的生机勃勃更反衬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这是关于暴风雨的描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狂风暴雨中一个少年为了生计早将以前的茫然,胆怯褪去,无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纳了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第二步精读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是对鸭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写。这是通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所看到的,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为这是杜小康第一次离家,他对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鸭群划出的如此细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荡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环境和细节描写都反应出了杜小康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到此我们完成了能力目标

(4) 延伸拓展 总结主旨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的主旨。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

第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是由杜小康的放鸭经历和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所构成的,而这个旅途的延伸正是由杜小康出发时的茫然、到达的恐惧、安顿之后的孤独直至暴雨之后的成长所构成,横纵坐标轴和不断攀升的阶梯线,正是人生坐标中成长历程的绵延。

  孤独之旅说课稿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有一句歌词大家都熟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孤独—→坚强)

三、品读课文,理解孤独

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孤独”的句子。(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语句。)

学生思考后交流。

例如: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

——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此环节,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孤独”)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迷茫、恐惧、害怕、胆怯等)

四、探究质疑、感悟孤独

1、学贵有疑,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下两类问题:

A、我有疑问,需要向其他同学请教的问题:

B、我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

2、学生质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3、师从学生刚才的质疑中挑出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探讨。

五、联系自己、体验孤独

1、曹文轩在《论孤独》中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2、仿写:

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孤独是一桩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孤独是,需要。

六、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磨难

杜小康孤独→坚强

(迷茫、恐惧、害怕、胆怯)

《孤独之旅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